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欢迎莅临welcome!

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学堂|你所关心的MES问题大集合

2020-06-04 13:05:54 0

当前制造型企业对于智能工厂的管理软件,尤其是和生产、质量、设备和人员直接关联的这一类软件,其概念和称呼大抵是模糊的。诸如机联网“MES”工厂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等词汇无不充斥着企业各级管理者和CIO大脑。其中MES这个称谓因为SIMENSMPDVROCKWELLSAP等世界巨头的引领,加之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铺天盖地的宣传,逐渐成为在ERPWMSPLMSRMCRM之后,制造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投资意愿最为强烈的项目。

2013年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厚积薄发型深入了这个领域。这7年间,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接触了省内上千制造型企业,调研,编写的MES技术方案达到数百篇,自主实施和部署的大中型MES项目也不下百家,服务超过数百家工厂。这样的感触和经历可以不断听到来自制造业真实的声音,更了解制造业需求,同时也可以深入一线收集到工业企业最为迫切的信息化需求。

下面是近年来我司在工业企业MES调研和方案演示过程中,CEOCIOCFO、工程师以及一线员工关于MES的真实语录。

(1) “你们有没有相关行业的案例,我们要先参观。” 

MES成功的案例7年前确实不多,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早些年专注电子制造行业,满足其他行业客户需求的参观案例更是稀缺。毕竟隔行如隔山,当有一些机械,注塑行业的需求出现时,我们深刻感觉到机床旁满是油污的工控屏或是指挥中心拼接屏上各种折线图、散点图和雷达图对于我们而言设备对接像是难以逾越的大山,电子制造行业案例参观对于他们而言至多只是走马观花的热闹。但近年来研发的不断投入,产品不断打磨,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已具备机械,注塑行业的成功案例。

(2) “你们的软件能不能先给我们免费试用?

不同制造企业产品也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因此面向垂直行业的MES软件均需要定制开发,成品软件的免费试用容易导致客户体验差。又或者体验功能不是客户所核心需求的。

 (3) “我厂用的国外设备都自带管理系统,数据齐全。

设备往往隶属于独立生产单位,单位管理者不会从全局着手,这些设备和其他车间生产同样产品的设备生产效率相比如何?是否经过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的指标是客观么?;此外,客户虽然看到了数据,尚不能从设备数据中挖掘价值,作为设备管理者,你们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或者说这些数据对于改善产品质量有什么关联么?

(5) “国内外的都上了,用了几年都用不好,什么MES就是骗钱的。

外企MES单个功能的定制费用甚至超过整个平台授权费用;外企代理则完全由中国工程师在国外平台上二次开发,交付系统的质量几乎和平台质量无关;国内的供应商肆意的价格战,然而极其有限的预算如何保证质量?我们一直坚信天下没有价廉物美的产品,更没有免费的午餐。原来你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是“国内制造”而已。

(6) “我们有独立的管控系统,和MES重叠,重复购买会增加成本。

随着ERP系统不断完善逐步下沉,实现了部分MES功能。而新引入的生产设备,其附带并逐步开发管理软件,也实现了部分MES功能,加之市场上充斥着针对每个生产小环节独立开发的功能,如追溯系统、机联网,也可以满足特定需求。这也是企业无法接受花大价钱引入全新的MES的原因之一。但他们是独立的,数据并不互联,你要花多少人力,如何导出数据并进行跨部门整合分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7) “我们的工业数据敞开给你们,信息安全谁保障?

工业数据确实很可能被泄露,一旦发生危害巨大。使用私有云担心开发者泄密,使用公用云则更加担心平台泄密。甚至出现客户指定选择电信云,而不采用阿里云的案例,只因为电信云源于国企。可以想象,如果拿到了工艺数据,轻易复制一个产品、复制一家公司怕都不是什么难事。

(8) “MES到底能不能减员增效?

客户往往拿MES和自动化改造相比,自动化改造对于生产线的人员减少、生产效率和合格率提升的确有质变的直观效果。MES上线后对于减员增效的计算难度非常大,无法用数据指标来衡量。

(9) “第二个工厂部署为什么要额外收费,软件不是复制过去就好了?

因为MES和生产密切相关,即便是产品和工艺流程差不多,但从软件实现角度上看依然无法实现仅仅通过参数的修改进行二次部署。因为每个工厂设备各自为阵,交互方式和接口截然不同,无法做到仅仅通过复制完成部署。

(10) “需要给我们搭建一个平台,软件源代码能不能提供给我们?

工业企业的客户对于私有云的渴望是强烈的,对于软件平台的独占性也是强烈的。他们希望通过合作伙伴的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但又不愿被供应商绑架,于是他们提出组建自己软件研发团队,可并不清楚在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内部组建一个全栈研发团队的难度。曾经碰到一个案例,客户提出必须要用.NET框架,且要提供二次开发部分的源码,因为他们只有C#程序员。

更多问题请来电交流400-660-3889